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3集课程复讲 |
夏慧容学长 |
|
1.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哪里开始培养? 中国有一句格言提到“青天白日的气节,自暗室屋漏中培来;旋乾转坤的经纶,自临深履薄处得力”。意思是: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,都是从他独处时开始培养的,在别人都没有看到的地方,都能够言行一致,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,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。能够扭转乾坤的能力从临深履薄开始打根基,从他面对人、面对每一件事物都能够恭敬,都能够谨慎对待,才能够往后办很大的事。因为他这一些谨慎的态度都已经在这点点滴滴当中积累上来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提到“屈志老成,急则可相依”:往往在一些小细节当中,都能够非常谨慎的人,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办好。假如这一些小地方都不用心,很可能真正接一件重大的事就会有很多小状况出现,甚至于会乱了头绪都有可能。所以我们为人父母在这一些小细节当中,也要从小多多提醒小孩,那我们自己也要多多观照自己在这些小事当中的起心动念,进而当下去改过、去修正。 2.怎么理解“唯德学,唯才艺,不如人,当自砺,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”? “唯德学,唯才艺;不如人,当自砺”:要涵养高尚的道德,必须改掉贪心、愤恨、嫉妒等坏习气,代之以正大光明的心念。对真正的学问,如孔子所讲的《论语》及“五经”等都是利人利物的大学问,若能努力研究学习,得到其中的真义,就能安定个人的身心,促进社会的祥和。“才世”包括了各种知识技能,只要是利益人类社会的才世,就值得多多学习,德学和才艺若比不上别人,自当努力迎头赶上。所谓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甜如蜜”,小人之交,他有所目的,所以他会竭尽所能的巴结、谄媚,很多人看这些人如此对自己看重、尊敬,疏不知就中了小人的诡计。而君子是以德行与朋友相交,所以在交往过程中会淡中有真味,决不可能每天跟你腻在一起。因为彼此都很清楚,都有为人子、为人臣、为人夫、为人妇的责任,所以“淡中有真味”,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关怀,互相的体谅在其中。 “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”: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,所以在衣食住行的物质享受上自然家家不同,即使比别人差,也不值得忧愁,真要忧愁的是德学和才艺不如人。老祖宗提醒后人“万贯家财,日食三餐。广厦千间,夜眠六尺”。物质的丰沛并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,甚至为了追求物质,可能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。所谓欲是深渊,去追求这些虚浮的东西,可能一生都会变成物质的奴隶。所谓知足常乐,知足生活就变得非常轻松、非常简单,对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。 中国人讲求“五福”——福、寿、康宁、攸好德、考终命。其中“攸好德”就是指所好乐的是道德,就是为将来培福。从事德学和才世的培养,是很积极的作为,其余四福则是前世培福得来的,今生享有大福报,应该再培植未来福报的种子,否则只出不进,这份福报很快就耗尽了。 3.如何正确理解“德才兼备”?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“德才兼备”,德在前,才在后,这句成语告诉我们,德比才重要。 被尊为当代草圣的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说过:“有德有才会爱才,无德有才会嫉才(会嫉妒人家),有德无才会用才,无德又无才会毁才”。有德行,懂得包容,他会去欣赏别人的才华,他知道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,他就懂得去珍惜这样的人才。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,那必然会嫉妒他人;假如连才都没有,那就会毁才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宰相叫李斯,他因无德有才,所以很嫉妒有才华的人,不仅陷害韩非子致死,还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,历代很多圣贤教诲也一并被焚,后来李斯也没有好下场,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。所以培养孩子绝对要先重德行才行,假如不重德行,把孩子的才华培养得再高,他的人生绝对不会幸福。因为嫉妒别人,内心一定很痛苦,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碍,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他,所以我们必须谨慎的地方。 书法家李传军老师曾经担任过书法的评审,结果发现有些学生作品是老师代笔的,父母跟老师假如做出这样的行为,事实上不是在教育孩子,而是在误导小孩,让孩子觉得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规矩,不择手段。这种行为已经在孩子的心灵当中种下很不好的恶因,往后就可能因为违犯规则、违犯法律而触犯法网,人生都有可能因此而毁了。“德”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,不扎好很危险。就好像一棵大树,根不扎好,树干长得愈高,树荫长得愈大,迟早有一阵风吹过来就会连根拔起来。所以一个人的罪业都是盛时所造,等到他飞黄腾达,没有德行就会干出很多错误的事情。后来李老师坚持把这些老师代笔的要剔除在外,让真正自己写的孩子能够受到肯定。当一个人无德有才华,他的才华、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上不去,因为艺术也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展现。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,这些都跟他的心境、他的仁慈、他的这些修养有直接的关系。李老师的书法老师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给他,并对他说:假如你没有真正的德行,我把这些才能教给你,我是害了你一辈子。因为这些才华教给你,你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名利双收,而这个时候将是你人生危险的情况出现了。这个时候你又不知谦卑,就会招来很多的嫉妒;你又不知节约自己、勤俭自己的生活,可能就会养成挥霍的习惯。所以很多艺术界的人曾经红极一时,结果很多晚年是非常潦倒,那都是养成了奢华的习性。李老师对他老师这段话非常的深刻的领受,谨遵老师的教诲处处谦卑,他才三十三岁,已经得到好几次的大奖,而且也常常义务教学,所以德重要,德行是万福的根基,而这个福才能立得安稳。 老子通过桌上的一把钱,就推断出一个官员的两个儿子敦忠敦奸,他很有智慧,从小孩的行为当中推出他的存心,“重利者必轻义”,只要跟他的利益有冲突的,他一定会先不关心,一定把利摆在第一位。所以一般的人他对小孩可能都觉得那个聪明伶俐的特别欣赏,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较老实的孩子在照顾。所以孩子不长德行,真正会贻害家庭、贻害社会,更警示我们教育孩子要高瞻远瞩,要以德为本。 4.为什么会“闻过怒,闻誉乐,损友来,益友却”? “闻过怒,闻誉乐”:假如听到别人说自己过失就很生气,听到别人称赞就洋洋得意,这种态度很难赢得朋友的信任,会造成“损友来,益友却”。为什么为造成损友来?因为他很清楚,只要给你几句美言,你就会神魂颠倒,到时候他就有机可乘了,所以损友就来,益友就退了。益友为什么会退?因为有德行的人很清楚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讳。有缺点他一定会很正直的提出来,当自己不能接受的时候,他只好先避开,假如他不避开,常常看到他也会生烦恼,所以他为了不让你生烦恼,他只好先离开一段时间。等你真正肯接受了,肯接纳他的雅言、他的规劝,他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来。 而人人都喜欢听好话,那“闻誉恐,闻过欣”这个习惯必然要从小扎起。今天别人把你的缺点讲出来,就好像你的脸上刚好有一个黑黑的东西黏在上面,这个时候别人告诉你,就可以把这个污点污垢去掉,更应该感谢他。对自己缺点予以改正,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,更利于欢喜去好好把这些缺点修正过来,所以从小扎了这个根对孩子终身都有很大的益处。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,常常互相切磋学问。有天苏东坡觉得自己境界很好,就诗曰“稽首天外天,毫光照大千;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”。他觉得他现在的境界很好,连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清净心。何谓八风?这个八风就是很多人生境界的考验:利、衰、苦、乐、称、讥、毁、誉。利就是很顺势的时候、很顺畅的时候,衰是衰败下来,然后苦,受苦的时候,或者很欢喜的时候、很乐的时候;往往人一苦就会怨声载道,人一乐就有可能乐极生悲,所以这一些境界都在考验一个人的修养。称赞是洋洋得意。讥是别人对自己讥毁,自己就很生气、很不舒服。毁誉的毁是诋毁,是毁谤;誉是当我们有很好的名誉可能又会起了贡高我慢。苏东坡觉得这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心境,他都可以保持清净,所以写了这首诗送给佛印禅师。 佛印禅师看完在信上写了一个字“屁”。苏东坡看了很生气,就赶到佛印住的地方,见关闭的门上写了两行字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”,苏东坡一看很惭愧就离开了。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风吹不动,时时从起心动念把我们这一些不好的习性去除掉,才不会犯“闻过怒,闻誉乐”的这种错误。 5.怎么才能做到“闻誉恐,闻过欣;直谅士,渐相亲”? 想在进德修业上获得实益,必须针对自己的过错,不断地改进。“闻誉恐,闻过欣”,听到人家的赞美,先不要得意,心里要先省察一下“自己真有这么好吗?”当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,也别一听就皱眉不悦,要学着虚心接受,并由衷感谢。这样“直谅士,渐相亲”,所谓物以类聚,那些正直诚信的朋友,就乐于和自己交往,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的益处。 比如当君主非常宽宏大量,能接纳众臣对的进谏,就必然能够让忠臣、贤臣都能用心的指出他的缺点,以便让他的政策都能够真实对人民有所帮助。相同的,为人父母、为人老师,当学生、孩子指出我们的缺点,我们也要虚心接受。当自己跟孩子承认错误,不会象很多长辈心里会想的那样,自己会不会好像矮了一截。恰恰相反,当自己真正有错误跟孩子认错时,在孩子眼中能看到对老师的尊敬,所以一个人认错那是德行。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,当长者主动修正、主动改过,会带动起整个团体都有勇于认错的这种风气。 也会感召来朋友主动的一些规劝,那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自己看路。因为自己才两颗眼睛,有时候看前面又看不到旁边,又看不到后面,当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这种虚心,自然就有众人给自己帮忙。 6.怎么理解“无心非,名为错;有心非,名为恶”? 《左传》说:“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。从小大到,哪个人敢说自己没有过错呢?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,所谓“不知者无罪”。当别人犯错,他不是有心的,我们绝对要包容、要宽恕,不然他也会很难受。对自己来讲也要时时观照自己,自己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。比方说走路的时候,两三个人排在一起,让后面的行人就不方便通过。因为人往往,比方说遇到久不见的朋友,一聊起天来都忘记旁边的世界。所以这就是无心之非,要处处存心替对方着想。 孔夫子也是“入太庙每事问”,遇到很多事他都会去请教太庙里面负责的工作人员。有人很纳闷:“夫子学问这么好,怎么到太庙去什么都问”?夫子就回答说:每事问是代表对这一件事的尊重,而且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,可能这个环境都有它的规矩在,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,不然可能就有失礼之处。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,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,甚至于东西的摆设,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、去改变。可能我们是觉得好心,但是这么一个动作,可能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一个麻烦,所以这就有可能犯了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。 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,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照做叫做“明知故犯”,那这就是恶、很不可取。这样的现象现在很多!比方说明明就写着“禁止吸烟”,他还大口大口在那里抽,原因在没有念《弟子规》,标准答案失教了,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好好的学习,没有老师去教,也没有父母去提醒,所以就是“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”。 把“进德修业”当作人生第一大事的人,就得时时警觉当下这个念头是否偏差了,然后选择对的去做,才不会一错再错,陷入罪恶的深渊,无法自拔。 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付出的人!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